在陜西省藍田縣縣城東10公里的普化鎮王順山下,有一座完整保存三千七百多尊人物彩繪泥塑的古寺——水陸庵。
這座古寺被譽為“中國第二敦煌”。
水陸庵地處藍田縣城東10公里的普化鎮王順山下,坐落在一個形似臥魚的小島尾部。它三面環水,形似孤島,帝有青山聳立,周有河水環流,故稱水陸庵。
據《藍田縣志》及碑所記載,水陸庵系六朝古剎,唐時與上、下悟真寺組成了一個佛寺群。五代、宋、元、明、清多次重修。
水陸庵是一坐規模不大的四合院,前有5間山門,南北兩邊各有廂房13間,院中有3間中殿,西有5間大殿,是一座完整的佛家寺院,整個院落顯得清幽古樸。
彩色泥質壁塑是水陸庵的精華所在。
所說壁塑,也稱“隱塑”或“影壁”,是中國繪畫、雕壁合一的藝術形式,多以山水、花卉為題材,并施以色彩,形成圓雕與浮雕相結合的特殊樣式。
壁塑全部在庵內的大殿里,共分為南北山墻、殿中正隔間兩壁及兩檐墻4部分,共有大小不等的佛像3700多尊。
除極少量唐至五代遺存外,絕大多數為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秦宣王朱懷埢延請名師塑造的。
長期以來,水陸庵彩塑匠師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直至上世紀末,從事文物研究工作四十多年的原藍田縣文管室主任樊維岳先生,畢多年之功,終于在前殿主尊釋迦牟尼佛蓮花座上發現了一行陰刻蠅頭小楷,經拓印辨識,為“佛像士喬仲超等山西四人造”12字,使這一謎團得以大白天下,也為“天下明塑看山西”又添一樁實證。
水陸庵原為悟真寺之水陸殿,為六朝古剎,是當時舉行“水陸大齋”“水陸道場”的重要場所。
悟真寺建于隋開皇年間,唐臻鼎盛,形成上、下兩院的龐大寺廟建筑群落。
明朝時,秦藩王朱懷埢用了幾年時間,修為家廟。并將其改為“水陸庵”,在明嘉靖大地震后,朱懷埢又重修殿宇再塑佛像。
所以水陸庵中的彩塑,除極少量唐至五代遺存外,絕大多數為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秦宣王朱懷埢延請名師塑造。
殿內塑滿人物以及天宮樓閣、山水景物、仙禽神獸等,琳瑯滿目,不一而足。
壁塑群把繪畫、圓雕、浮雕、樓刻藝術手段容為一體,在墻、梁、柱上鑲滿了三千七百多尊人物及自然界萬物的塑像。
件件栩栩如生,個個活靈活現,在方寸之地上映出氣象萬千的意識效果。
在人物雕塑上匠心獨具,尤為突出。
立足故事情節,追求場面動感,抓住表情、眼神、動態等環節的變化。
其造型、身姿、表情、服飾等繁復各異。人物表情生動傳神,惟妙惟肖。
如水陸庵彩塑最為驚艷的“三大士”:
三菩薩均頭戴高聳至頂的華冠,嘴角兩邊掛有蝌蚪式的小胡子。
這種宋元以后極其罕見的男相菩薩形象,也體現在殿中其他佛像的身上,是為水陸庵彩塑的一大特色。
其實,不說水陸庵泥塑內容、結構和彩繪非常特殊,保存了多種歷史藝術文化信息,具有極高的藝術、歷史研究價值。
單這些彩色泥質壁塑作為水陸庵的精華所在,歷經千百年,能保存如此完好,已是奇跡。
這是一個集繪畫、建筑、雕塑為一體的藝術珍品之地,讓水陸庵成為一座名符其實的東方雕塑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