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6688体育官方网站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靈魂棲息的最后家園

發布時間:2020-09-08     發布人:本站     點擊:

 
       《鬼斧神工》連環畫是中山遺韻叢書——中的第一部。

       中山是一個地名,它最早出現在《左傳》這本書里。有人說:地名是當地歷史文化的存儲器!這話說的很對!從古至今,地名的形成,隨著時代變遷、朝野更迭、權力交替演化而來。每個時期的特征都會在名字里留下這樣或那樣的痕跡。追古朔今,數典忘祖,恐怕是中國人情感里最不能原諒的事情。

       我們腳下,是我們每日流連眷顧的城市,還有我們熟悉的山川河流,不同時期它有著不同的名字和叫法。作為符號這些名字有的已經不留痕跡的被人們遺忘了,有的只存在于史書之中,只被少數人記住。當有一天,中山這個稱謂或者叫符號,走近了我……它最初的模樣?它曾經歷了怎樣的過往?好奇心驅使著,我開始注意它了。

       打個比喻,人小時候都會有小名或者乳名,這個名字記錄的是人最初的狀態。對中山的了解,就是一種沒有雜念和欲望的本真的狀態,所以這個了解的過程就變得很自然很純粹! 

       找尋一座城市漸行漸遠的記憶。

       應該是對這套叢書最好的注釋。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山王陵赫然洞開,中山這個神秘的王國掀開了塵封已久的面紗,在世人面前展露出了它瑰麗的面龐,激勵著人們感悟歷史,憧憬未來。中山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千乘之國,是排名在戰國七雄之后的第八雄而被記錄載入史冊的。

       遠古,有一支叫做白狄的古老部族,從昆侖山遷徙到陜西北部綏德、洛水一帶,逐水草而居,繁衍生息。周初,白狄族開始向東遷徙,并翻過太行山進入華北平原;在鮮虞之地筑城設都,依附于晉,因城中有山,故名為中山國;白狄族是華夏漢民族先人之一,以尚白,性格強悍,行動敏捷著稱于世;它的版圖西鄰云代,東接滄贏,燕南趙北,西有太行山,東有華北平原,就是現在保定的大部和石家莊一部分。

      中山國第一個都城始建于今河北唐縣西北的粟山。第二次建都在顧,就是今日之定州。第三次建都于河北靈壽。在二百多年的崢嶸歲月之中,中山國為燕趙的歷史抒寫了絢麗的篇章。它生于患難之中,被大國所欺而變強,為強國占領又復生,其不屈不撓、頑強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見。在強國包圍之中發展經濟、壯大自己,躋身與強國之列,其經濟和文化之輝煌令人刮目。這些史實足以證明,中山人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從出土的文物里可以看到,中山之地經濟繁榮,農業興盛,手工業釀造業十分發達。出土的青銅器上有著娟秀美麗的中山篆;它的服飾華麗優雅。史載:中山國多匠人,作奸巧冶,多美物。中山人"仰機利而食",商業活動已相當普遍。交通和商貿帶來的活力,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此外,制陶業、木制業、絲麻業等均為中山國的重要經濟部門。銅器冶鑄和鐵器冶鑄工藝很高,技術水平已達世界先進水平。中山王墓出土的長方形鑄鐵大盆,重達126.4公斤,其鑄件之大、用鐵之多在國內發現的戰國鐵器中絕無僅有??塘⒂诠八氖兰o的中山守丘石碣,是中國碑碣文化的開山鼻祖;在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錯金銅版“兆域圖”,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筑平面設計圖,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比列尺的建筑圖。中山王墓出土的大批精美錯金銀青銅器及器物上鏤刻工整的長篇銘文,反映了中山文化的華麗風韻。這個閃爍著璀璨光澤的藝術王國,只存在了200多年,就神秘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

       朝野更替,硝煙飄散,古韻依舊。靜夜細思,大千世界變化萬千,總有一些東西是不變的,是需要堅守和傳承的!中山之地有聞名于世的曲陽石雕;有與黃金絲綢媲美的宋代名瓷定窯;有墻內開花墻外香的保定快跤;正是在中山之地上衍生、發展、繼而走向世界成為人類寶貴的遺產。中山遺韻叢書名字由此而生!

       曲陽石雕--作為國務院批準錄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中國傳統現代民間石雕的重要代表,它存在的意義不單單是一門單純的石雕手工技藝,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國的文化和國人的智慧。怎樣保護和傳承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是一個很復雜的課題,它的難度和深度,都具有很強的挑戰性。

       舉一個例來說,茶道興于中國唐代,卻衰于清代。到了近現代,它被日本發揚光大,致使全世界都認為茶道是日本的傳統文化。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說明傳承保護的重要性。這也是這套叢書所要尋找的精神內核!

       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我們靈魂棲息的最后家園! 
 
       中山王始于中山國,其國王姬厝始稱第一代中山王,幾經廢除和重建,其君主都稱為中山王爵之一。到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封其庶子劉勝為中山王。此后后世皇朝也屢有封中山王爵者,其中較為有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封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為中山王??梢姎v代君王對中山二字的尊崇! 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共計有48人被封為中山王。如果再加上琉球的中山國王,應該是48十1!

       琉球之名的記載,最早出現在隋代。萬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虬也。以琉球群島散布在大洋中的狀態而言,謂之琉虬,非常形象。然而古代中國都將龍作為華夏帝王的象征,史官寫史多有忌諱,所以《隋書》就將它改為同音的琉求。明朝建立,正值琉球三山分立,相互征戰。明太祖知悉,詔云:使者自海中歸,言琉球三王互爭,廢棄農業,傷殘人命。朕聞之不堪憫憐。要求他們,息兵養民,以綿國祚。果然三王就罷戰息兵了。足見當時中國皇帝在琉球享有高度政治權威。1429年,中山國王尚巴志統一征服山北山南,中山國定都首里城。明洪武五年,朱元璋派使者攜詔書到達琉球,賜名琉球,建立冊封關系。同年,琉球派使者朝貢中國,確定君臣關系。洪武二十五年(1392),琉球王國主動請求賜人,太祖賜閩人三十六姓入琉。這批中國移民主要是向琉球傳授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從琉球的中山國開始,琉球王國為了與明朝通商,成為明朝的附庸國。國都首里城的宮殿,全部按照中國元素建造,宮殿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歸慕中國之意。琉球人沒有姓,只有名。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正式向琉球王賜“尚”姓,從此琉球人與中國人一樣才有了姓。從明洪武五年(1372)以后,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奉行中國正朔。直至清朝光緒五年(1879),日本強行廢琉置縣為止,琉球王國的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一直都是延用漢文書寫。

       琉球實為中國的屬國。長達五百年之久的交往歷史,直到琉球被日本吞并后,這種交往才告終結。
 
       2019年年底《鬼斧神工》連環畫定稿,11月6日琉球島首里城發生了一場大火,將首里城王宮,世界遺產燒成了一片瓦礫。對于中國人來說,琉球島有太多的并未曾遠去的故事,琉球王宮對于琉球人,好比中國人心目中的故宮。中國人對“琉球”的感情當然比日本人對“沖繩”的感情更深厚。不僅是地理上琉球島離中國更近,而是它與中國有著特殊的歷史和文化淵源,時間跨度更是在千年以上。

       這火燒的人心痛。

       著名詩人聞一多曾用詩歌的形式銘記這種切膚之痛,詩人哭訴著離開了母親懷抱的兒子之一,被強盜欺侮蹂躪的痛苦。
詩曰: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關注琉球島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也許是中山遺韻叢書下一個挑戰!

       一個又一個的世界遺產被燒毀、遺失、忘卻。

       因為我們不知道意外和明天,那一個先來。

       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剩下的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