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6688体育官方网站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收藏 >

書法用筆之美

發布時間:2021-05-12     發布人:本站     點擊:

 
       用筆有中鋒、側鋒、藏鋒、出鋒、方筆、圓筆、輕重、疾徐等等區別,皆所以運用單純的點畫而成其變化,來表現豐富的內心情感和世界諸形象,像音樂運用少數的樂音,依據和聲、節奏與旋律的規律,構成千萬樂曲一樣。但宋朝大批評家董逌在《廣川畫跋》里說得好:“且觀天地生物,特一氣運化爾,其功用秘移,與物有宜,莫知為之者,故能成于自然。”他這話可以和羅丹所說的“一個規定的線通貫著大宇宙而賦予了一切被創造物,他們在它里面運行著,而自覺著自由自在”相印證。所以千筆萬筆,統于一筆,正是這一筆的運化爾!
 
       羅丹在萬千雕塑的形象里見到這一條貫注于一切中的“線”,中國畫家在萬千繪畫的形象中見到這一筆畫,而大書家卻是運此一筆以構成萬千的藝術形象,這就是中國歷代豐富的書法。唐朝偉大的批評家和畫史的創作者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里論顧、陸、張、吳諸大畫家的用筆時說:“顧愷之之跡,緊勁聯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昔張芝學崔瑗、杜度草書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唯王子敬(獻之)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后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張彥遠談到書畫法的用筆時,特別指出這“一筆而成,氣脈通貫”,和羅丹所指出的通貫宇宙的一根線,一千年間,東西藝人,遙遙相印。可見中國書畫家運用這“一筆”的點畫,創造中國特有的豐富的藝術形象,是有它的藝術原理上的根據的。
 
      但這里所說的一筆書、一筆畫,并不真是一條不斷的線紋象宋人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里所記述的戚文秀畫水圖里那樣,“圖中有一筆長五丈……自邊際起,通貫于波浪之間,與眾毫不失次序,超騰回折,實逾五丈矣。”而是象郭若虛所要說明的,“王獻之能為一筆書,陸探微能為一筆畫,無適(……意譯為:并不是)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筆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終,筆有朝揖,連綿相屬,氣脈不斷。”這才是一筆畫、一筆書的正確的定義。所以古人所傳的“永字八法”,用筆為八而一氣呵成,血脈不斷,構成一個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體,表現一個生命單位,成功一個藝術境界。
 
       用筆怎樣能夠表現骨、肉、筋、血來,成為藝術境界呢?三國時魏國大書家鐘繇說道:“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見萬象皆類之。”筆蘸墨畫在紙帛上,留下了筆跡(點畫),突破了空白,創始了形象。石濤《畫語錄》第一章“一畫章”里說得好:“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腕不虛則畫非是,畫非是則腕不靈。動之以旋,潤之以轉,居之以曠,出如截,入如揭,能圓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齊,凸凹突兀,斷截橫斜,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發強也,用無不神而法無不貫也。理無不入而態無不盡也。信手一揮,山川人物、鳥獸、草木、池榭、樓臺,取形用勢,寫生揣意,運情摹景,顯露隱含,人不見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蓋自太樸散而一畫之法立矣。一畫之法立而萬物著矣。”
 
      從這一畫之筆跡,流出萬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內之美。沒有人,就感不到這美,沒有人,也畫不出、表不出這美。所以錘繇說:“流美者人也。”所以羅丹說:“通貫大宇宙的一條線,萬物在它里面感到自由自在,就不會產生出丑來。”畫家、書家、雕塑家創造了這條線(一畫),使萬象得以在自由自在的感覺里表現自己,這就是“美”!美是從“人”流出來的,又是萬物形象里節奏旋律的體現。所以石濤又說:“夫畫者從于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錯,鳥獸草木之性情,池榭樓臺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盡其態,終未得一畫之洪規也。行遠登高,悉起膚寸,此一畫收盡鴻蒙之外,即億萬萬筆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終于此,惟聽人之握取之耳!”
 
       所以中國人這支筆,開始于一畫,界破了虛空,留下了筆跡,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萬象之美。羅丹所說的這根通貫宇宙、遍及于萬物的線,中國的先民極早就在書法里、在殷虛甲骨文、在商周鐘鼎文、在漢隸八分、在晉唐的真行草書里,做出極豐盛的、創造性的反映了。
 
      人類從思想上把握世界,必須接納萬象到概念的網里,綱舉而后目張,物物明朗。中國人用筆寫象世界,從一筆入手,但一筆畫不能攝萬象,須要變動而成八法,才能盡筆畫的“勢”,以反映物象里的“勢”。禁經云:“八法起于隸字之始,自崔(瑗)張(芝)錘(繇)王(羲之)傳授所用,該于萬字而為墨道之最。”又云:“昔逸少(王羲之)攻書多載,廿七年偏攻永字。以其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也。”隋僧智永欲存王氏典型,以為百家法祖,故發其旨趣。智永的永字八法是:
 
       八筆合成一個永字。宋人姜白石《續書譜》說:“真書用筆,自有八法,我嘗采古人之字,列之為圖,今略言其指。圖片點者,字之眉目,全借顧盼精神,有向有背,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圖片 圖片者,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乚亅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這都是說筆畫的變形多端,總之,在于反映生命的運動。這些生命運動在宇宙線里感得自由自在,呈“翩翩自得之狀”,這就是美。但這些筆畫,由于懸腕中鋒,運全身之力以赴之,筆跡落紙,一個點不是平鋪的一個面,而是有深度的,它是螺旋運動的終點,顯示著力量,跳進眼簾。點,不稱點而稱為側,是說它的“勢”,左顧右瞰,欹側不平。衛夫人筆陣圖里說:“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這是何等石破天驚的力量。一個橫畫本說是橫,而稱為勒,是說它的“勢”,牽韁勒馬,躍然紙上。鐘繇云:“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美”就是勢、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氣的節奏。這里見到中國人的美學傾向于壯美,和謝赫的《畫品錄》里的見地相一致。
 
      一筆而具八法,形成一字,一字就象一座建筑,有棟梁椽柱,有間架結構。西方美學從希臘的廟堂抽象出美的規律來。如均衡、比例、對稱、和諧、層次、節奏等等,至今成為西方美學里美的形式的基本范疇,是西方美學首先要加以分析研究的。我們從古人論書法的結構美里也可以得到若干中國美學的范疇,這就可以拿來和西方美學里的諸范疇作比較研究,觀其異同,以豐富世界的美學內容,這類工作尚有待我們開始來做。
 
      宗白華(1897-1986),中國現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學家、美學大師、詩人,南大哲學系代表人物。美學論著《中國藝術意境的誕生》《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美學散步》《康德美學評述》等。